瓶裝水的故事    

 

 

以下內容轉載自 http://www.taiwanwatch.org.tw/drupal/node/845

 

【斐濟水廣告】

字幕

  • One of the problems with trying to use less stuff is that sometimes we feel like we really need it. What if you live in a city like, say, Cleveland and you want a glass of water? Are you going to take your chances and get it from the city tap? Or should you reach for a bottle of water that comes from the pristine rainforests of… Fiji?
    當我們要減少東西的消耗時,會遇到的問題之一是,有時候我們覺得不能沒有那樣東西。如果你住在像是克里夫蘭這種城市,想喝水的時候,你會冒險喝一口自來水,還是會買一罐從斐濟原始雨林裡來的瓶裝水?
  • Well, Fiji brand water thought th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was obvious. So they built a whole ad campaign around it. It turned out to be one of the dumbest moves in advertising history.(1)
    斐濟牌瓶裝水以為這個問題的答案再明顯不過了,所以就拿它大作廣告,結果成了廣告史上最愚蠢的案例之一。(1)
  • See the city of Cleveland didn’t like being the butt of Fiji’s joke so they did some tests and guess what? These tests showed a glass of Fiji water is lower quality, it loses taste tests against Cleveland tap and costs thousands of times more.(2)
    克里夫蘭市覺得這個廣告開的玩笑一點也不好笑,於是就做了一些水質檢驗,結果呢?檢驗結果顯示,斐濟牌瓶裝水水質反而比較差,比克里夫蘭市的自來水難喝,而且比自來水貴幾千倍。(2)
  • This story is typical of what happens when you test bottled water against tap water. Is it cleaner? Sometimes, sometimes not: in many ways, bottled water is less regulated than tap.(3) Is it tastier? In taste tests across the country, people consistently choose tap over bottled water.(4)
    這個故事非常經典,如果你拿瓶裝水和自來水來檢測比較,可能結果就是這樣。瓶裝水真的比較乾淨嗎?有時候是,有時候不是,在許多方面,瓶裝水的管制不如自來水嚴格。(3)瓶裝水真的比較好喝嗎?根據全國「品水」調查,受試者往往覺得自來水比較好喝。(4)
  • These bottled water companies say they’re just meeting consumer demand - But who would demand a less sustainable, less tasty, way more expensive product, especially one you can get almost free in your kitchen? Bottled water costs about 2000 times more than tap water.(5) Can you imagine paying 2000 times the price of anything else? How about a $10,000 sandwich?
    瓶裝水的業者都說,他們只是在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問題是誰需要這種比較不永續、比較不好喝,又貴很大的商品啊?更何況家裡的廚房就有幾乎免費的水可喝。瓶裝水的價格大概是自來水的兩千倍,如果其他東西也貴個兩千倍(5),你要買嗎?好比說買個一萬塊的三明治?
  • Yet people in the U.S. buy more than half a billion bottles of water every week. That’s enough to circle the globe more than 5 times.(6) How did this come to be? Well it all goes back to how our materials economy works and one of its key drivers which is known as manufactured demand.(7)
    可是在美國,一個禮拜就賣出超過5億罐瓶裝水,瓶身多到可以繞地球五圈。(6)怎麼會這樣?這得從我們的物質經濟如何運作說起,而推動這個系統運作的重要動力之一就是所謂的「營造出來的需求」。(7)

註解

  1. 斐濟牌瓶裝水的廣告刊登在國內各大雜誌,標題寫著:「名符其實的斐濟水,絕非克里夫蘭製造。」然後正如你所想的,克里夫蘭市不喜歡這個廣告。CNNMoney.com的「101商業白目事件排行」(101 Dumbest Moments in Business)把這支廣告評為第20名。其實,斐濟牌瓶裝水的總裁克齊藍(Edward Cochran)從小在克里夫蘭附近長大,他說:「只是開玩笑嘛,我們總是得選一個城市啊。」不過,斐濟啊,你們其實不需要選一個城市,因為影射我們的公共給水系統實在太沒品了,你又幹嘛不去開醫院的玩笑?
  2. 克里夫蘭市的公用事業主任西雅沙(Julius Ciaccia)看到這則挑釁的廣告後,決定把這兩種水送去檢測。根據美聯社的報導,檢測結果發現斐濟牌瓶裝水每公升含有6.31微克的砷,而克里夫蘭自來水則沒有檢測出砷含量。安全檢測之後是味覺檢測;克里夫蘭的Newschannel5頻道以「盲測」(blind test)方式舉行了一項味覺測試,受試人在不知道水源的情況下品嚐水的味道,結果呢?自來水獲勝了。有個羽毛球選手告訴記者:「我沒喝過斐濟牌的水,我覺得克里夫蘭的水比較清新。」還有一位男性表示:「沒有我想像的好喝,不應該賣這麼貴。」
  3. 美國的民生用水屬於環保署管轄的範圍,環保署會定期做檢測,地方政府也會。根據聯邦「飲用水安全條例」(Safe Drinking Water Act),環保署有權要求將水樣送到合格的實驗室進行水質檢測,一旦不合格就要在有限時間內回報。公共給水系統也須提供使用者水質報告,註明水源,污染物的數據以及是否合乎規範。
    另一方面,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將瓶裝水歸類為食物,而不能要求送到合格實驗室檢測或回報不合格情形。FDA會監管瓶裝水的標示,但是負責做檢測的是瓶裝水企業本身——有點球員兼裁判。此外,FDA不會要求瓶裝水公司公開他們的水來自哪裡、經過什麼處理或其中含有多少污染物。紐約時報曾在此方面做了不錯的報導:<審計局(GAO)表示,瓶裝水管制不如自來水>(Fewer Regulations for Bottled Water Than Tap, GAO Says),http://www.nytimes.com/gwire/2009/07/09/09greenwire-fewer-regulations-for-bottled-water-than-tap-g-33331.htmlr
    環境工作團隊(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針對188種品牌的瓶裝水做了一項調查,發現只有其中兩種提供消費者這種商品資訊。廣泛研究及檢測之後,環境工作團隊成立了「瓶裝水得分卡」,讓你比較各家品牌,同時更瞭解檢測程序、商品標示,以及瓶裝水的行銷手法:http://www.ewg.org/health/report/bottledwater-scorecard-summary
  4. 2006年二月,紐約時報將六種瓶裝水(有進口的也有自產的,有天然的也有淨化水)和一份紐約市自來水樣品,送去做化學成分分析。礦物質方面,像鎂、鈣,甚至微量的砷,都一如預期出現在水裡,沒有意外發現其他不尋常的物質。微生物檢測方面,其中六個樣本的結果都符合環保署的規範,只有一種瓶裝礦泉水被測出含有高量的某種細菌,因此被標示為「未達飲用標準」,不過因為只有一瓶送檢,所以並未公開該品牌名稱。
    紐約時報接下來搬出一群大人物:美食評論家。在一次盲測中,紐時的飲食小組提供了九種水的樣本:紐約自來水、Biota(來自科羅拉多的新品牌泉水,用可生物分解的瓶子裝著)、緬因州的Poland Spring、百事公司的Aquafina(全國銷售量第一)、可口可樂的Dasani、Saratoga(來自紐約上州的一種天然礦泉水)、Smartwater(經蒸餾及添加電解質的水)、斐濟牌(來自南太平洋的自流水;自流水來自地下深層含水層,不曾接觸過地表空氣,由於承受壓力,因此當鑽井鑿取時會自行噴出地表),還有Penta(一種「超優質」水)。這九種水都有各自的愛好者。
    「我們發現人可以分辨出兩種不同的水,」紐約時報的報導指出,第一種是天然泉水、礦泉水和自流水,喝起來「甘醇順口,還有點甜味」,第二種是「淨化水,包括自來水在內」。
    企業責信國際組織(Corporate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的「跳出瓶外思考」(Think Outside the Bottle)運動已經舉辦無數次味覺測試,比較瓶裝水和自來水哪一種好喝,結果通常都是自來水獲勝。但是說到底,關鍵不在於誰比較好喝,而是我們一切的口味和品味受到了廣告的影響,什麼對我們有益反而不重要。
  5. 消費者倡議團體「看守食物與水協會」(Food & Water Watch)在他們的「還我自來水」(Take Back the Tap)報告(http://www.foodandwaterwatch.org/water/pubs/reports/take-back-the-tap)中提供一項評估:「簡單計算一加侖自來水的價格和一加侖商業瓶裝水的價格後,比較結果如下:每加侖自來水0.002美元,每加侖瓶裝水則介於0.89至8.26美元之間。」以下是該協會踢爆的真相:「百事的Aquafina瓶裝水,其實就是過濾後的自來水,2005年登記的銷售額達到4億2,570萬美元;第二名是可口可樂的Dasani瓶裝自來水,銷售額3億4,610萬美元。同時確實來自泉水的雀巢Poland Spring賣出了1億9,970萬美元。這就顯示,消費者以相當於每加侖自來水的240倍到1萬倍的價格購買瓶裝水,而事實上自來水就和瓶裝水一樣好,甚至更好,品管也更嚴格。」財星雜誌(Fortune magazine)的筆者甘瑟(Marc Gunther)花了1.57美元買下一瓶20盎司的Aquafina,也就是百事公司的瓶裝自來水,又花了3.05美元買了1加侖(128盎司)汽油。稍微算一下就發現他買的瓶裝水一加侖高達10.05美元:這些瓶裝水老闆可真是賺翻了。相較之下,大部分美國人只花2塊美元就可以買到1,000加侖的自來水。
  6. 彼得‧葛雷克(Peter Gleick)《瓶裝水的真相》(Bottled and Sold: The Story Behind Our Obsession with Bottled Water;2010)一書的簡介中提出了以下數據:「在美國,每天每秒都有1,000人購買並飲用商業生產的塑膠瓶裝水;同樣的,每天每秒都有1,000個塑膠瓶被丟棄。一天8,500萬個瓶子,一年就超過300億個瓶子,是消費者花了數百億美元買來的。」
    至於安妮在影片裡提到的數字,每星期5億9,500萬個塑膠瓶,是一天8,500萬個乘以一週七天得來的。我們又拜託專家幫忙多做一點運算,結果如下:環境工作團隊加州辦公室主任夏普(Renee Sharp)的計算結果顯示,假設一個瓶子大概是八吋高,就拿他桌上那個容量20盎司的Aquafina的瓶子來說,10億個瓶子可以繞地球5.4次,也可以橫跨洛杉磯到東京23次。太平洋協會的彼得‧葛雷克(Peter Gleick)說:「我算起來也是可以繞地球五圈,不過我的算法是6億個瓶子(我覺得比10億個更合理些)乘以每個12吋高(我是沒有現成的瓶子可以量啦…)。」6億乘以12吋的算法比較接近安妮說的「每星期超過5億個塑膠瓶,足夠繞地球五圈以上」。
    你也知道,當我們算這種天文數字,還有討論到眾生賴以維生的地球是如何脆弱又獨特時,多方蒐集意見是不錯的作法。
  7. 被營造的需求,是指一種由某些外力引起,並非出自於本性的慾望。現今的消費經濟體系就以營造需求為核心策略。當大部分人的東西都夠多了,公司企業為了讓大眾不停買東西,他們就替我們營造需求,讓我們覺得自己需要更多更新的衣服、汽車、烤吐司機、家俱、鞋子…所有東西。我的意思是,我們並不是某天早上醒來忽然覺得:「我要,我真的需要,買一支新手機。我要淘汰明明還很好用的舊手機」,或是「我真的需要買第15雙鞋。」
    營造需求的主要工具就是廣告。以前的廣告是用來宣佈(新產品上市),後來又用來區別不同的產品,近來廣告的作用就是營造需求:說服我們相信只要有個新的XXX,我們就會更成功、更快樂,有更多人喜歡我們。
    我們確實需要某些東西,但是真正的需求和營造出來的需求不一樣。只是被營造出的需求無所不在,以致於讓我們感到困惑。不只是瓶裝水,到處都可見這樣的例子,看看你的四周吧。下次你要掏出血汗錢來買東西的時候,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真的需要這個嗎?或是那些疲勞轟炸的廣告讓我以為我需要它?」
    北極星協會(Polaris Institute)的一位朋友告訴我們:「瓶裝水真正的市場價值在於其『認知的社會價值』,而這種認知是企業努力製造的。瓶裝水價格的10%到15%乃是廣告費用。」(http://www.bottledwaterfreeday.ca/index2.php?section_id=21)也就是說我們實際上是付錢接受廣告的操弄。
 

【營造的需求】

字幕

  • If companies want to keep growing, they have to keep selling more and more stuff. In the 1970s giant soft drink companies got worried as their growth projections started to level off.(8) There’s only so much soda a person can drink. Plus it wouldn’t be long before people began realizing that soda is not that healthy and turned back to – gasp – drinking tap water. 企業若要持續成長獲利,就得賣出更多更多東西。1970年代,各大碳酸飲料公司都很不安,因為他們的業績不像以前成長得那麼快了。(8)一個人畢竟喝不下太多汽水,再說很快大家就會覺得喝汽水不健康,所以又回去喝,哈,自來水。
  • Well, the companies found their next big idea in a silly designer product that most people laughed at as a passing yuppie fad.(9) Water is free, people said back then, what will they sell us next, air?(10)這些公司於是有了新主意,只是很多人覺得賣水這個笨想法很可笑,只是一時的雅痞風。(9)水是免費的啊,那時候大家這麼說,那他們接下來還想賣什麼?賣空氣嗎?(10)
  • So how do you get people to buy this fringe product? Simple: You manufacture demand. How do you do that? Well, imagine you’re in charge of a bottled water company.那要怎麼讓大家來買這種不被看好的商品呢?很簡單:就是幫顧客營造需求。怎麼做啊?假裝你是一家瓶裝水公司的老闆,
  • Since people aren’t lining up to trade their hard earned money for your unnecessary product, you make them feel scared and insecure if they don’t have it.(11) And that’s exactly what the bottled water industry did. One of their first marketing tactics was to scare people about tap water, with ads like Fiji’s Cleveland campaign. 既然大家不想花血汗錢買你那沒用的商品,你就想辦法讓他們覺得,沒買這個東西真是太可怕、太沒有安全感了。(11)這正是瓶裝水業者做的好事,他們的首要行銷策略之一,就是讓大家覺得自來水很恐怖,方法是利用像斐濟牌的克里夫蘭廣告。
  • “When we’re done,” one top water exec said, “tap water will be relegated to showers and washing dishes.”(12)「我們的廣告成功後,」有個頂尖的瓶裝水公司經理說:「自來水就只會被用來洗澡和洗碗了。」(12)
  • Next, you hide the reality of your product behind images of pure fantasy. Have you ever noticed how bottled water tries to seduce us with pictures of mountains streams and pristine nature? But guess where a third of all bottled water in the U.S. actually comes from? The tap! Pepsi’s Aquafina and Coke’s Dasani are two of the many brands that are really filtered tap water.(13)接下來,你得用美好的幻覺包裝商品的真相。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瓶裝水總是用山間小溪和原始自然的圖片誘惑我們?但是你猜美國三分之一的瓶裝水來自哪裡?正是自來水!百事的Aquafina和可口可樂的Dasani就是其中之二,他們的水其實是過濾後的自來水。(13)
  • But the pristine nature lie goes much deeper. In a recent full page ad, Nestlé said: “bottled water is the most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consumer product in the world.”(14) What?!這個美好大自然的謊言還有更誇張的。雀巢公司最近登了一則全頁廣告:「瓶裝水是世界上最負環境責任的消費商品」。(14)什麼啊!?
  • They’re trashing the environment all along the product’s life cycle. Exactly how is that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瓶裝水的整個生命週期都對環境有害,到底哪裡負起環境責任了?

註解

  1. 1983年5月5日刊登在金融時報上的一篇文章,題為:〈行銷:可口可樂卡位成功〉(Marketing: Coke plugs market gap),其中描述了這個趨勢,部分內容如下:
    「不敢放手一搏,就等著被淘汰!美國碳酸飲料產業目前競爭激烈,戰況僵持不下,不夠有力的競爭者恐怕得提早退場。最新奇招來自其中的佼佼者:可口可樂。猶記去年此時,市場上還只有兩件可口可樂旗下的商品,本週新推出三件商品後,可口可樂現在有六件商品上架。
    品牌商品數激增在業界已經司空見慣,或許是因為市場的整體成長趨勢已經大不如前。直至1970年代晚期,美國碳酸飲料的銷售量每年至少成長6%,但是進入1980年代後,每年成長率不到3%,因此,各大飲料商為了搶食銷售成長的大餅,不惜自相殘殺。
    可口可樂公司去年推出的新產品大受歡迎:低糖可樂。這個月開始要以150萬英鎊的廣告活動在英國推出這個新產品(見4月7日本版文章)。現在可口可樂公司還要進軍另一塊隨著美國人健康意識提高而成長的市場,也就是無咖啡因可樂。」
  2. 各位觀眾如果稍微資深一點(就是X世代與之前的大哥大姊們),應該記得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1977年左右他在電視上滔滔不絕地形容:「法國南部有一處噴泉,名字叫做沛綠雅(Perrier)。」這是史上第一支瓶裝水廣告,也就此引發了現代消費主義最惑人的一場騙局。可悲的是,這並不是一時的雅痞風:這支廣告播出後的三年內,「沛綠雅」在美國的銷售量暴增了3,000%以上。紐約市民強納森‧雷蒙(Johanna Raymond)在接受紐約時報的訪問時說:「我記得1979年的馬拉松大會上,上千人穿著沛綠雅的T-shirt,當時沛綠雅就是酷,絕不只是一瓶水而已。」這些話刊在紐約時報2006年2月15號的文章內,標題為「這瓶水真的不簡單」(There Must be Something in the Water)。
  3. 另一件陳年往事:1987年一部脫線喜劇「太空砲彈」(Spaceballs)裡的一幕,梅爾布魯克(Mel Brooks)打開一瓶「沛綠氧」(Perri-Air),舉到鼻子前大吸一口純氧氣。20年後,事實證明現實世界比科幻喜劇還誇張。
  4. 斐濟牌瓶裝水的廣告說:「絕非克里夫蘭製造。」言下之意就是:「因為克里夫蘭市的水很髒,有害健康。」儘管事實並非如此,瓶裝水企業已經把這樣的訊息植入我們的集體意識。
    北極星協會指出:「民生用水系統一旦發生污染或供給中斷之情事,企業便會立刻強調瓶裝水的安全保證,刻意操弄大眾對於細菌及毒性物質擴散的疑慮,降低社會對政府提供安全穩定的公共服務的信心。」(http://www.bottledwaterfreeday.ca/index2.php?section_id=21)
    值得一提的是,瓶裝水在北美的銷售量自1990年代開始起飛,當時抽煙、速食和碳酸飲料正因為提倡不健康生活而受到批判。瓶裝水企業利用瀑布和天然山泉等風景做廣告,大力加強瓶裝水與健康生活的聯想,並將瓶裝水塑造成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徵,終於成功地創造了廣大的瓶裝水市場。他們使用了各式各樣的行銷手法,將瓶裝水與「活力」、「健康」、「輕鬆自在」、「純淨」等概念結合在一起。
    在《別喝瓶裝水!》(Bottlemania;2008)一書中,作者伊莉莎白‧羅緹(Elizabeth Royte)提到Glaceau山泉水的廣告,「它說:『誰說你的水能喝?』該廣告認為自來水『不被大自然認可』,而山泉水則得到大自然的認可,這大自然是屬於『會大小便』的動物的(配上一條魚在便便的插畫);淨化水雖然是FDA認可的,卻受到FBI的調查(配上一張工廠排放廢氣的畫面)」(該書第34頁)。在《瓶裝水的真相》一書中,彼得‧葛雷克說他曾收到皇家山泉水(Royal Spring;德州一家瓶裝水公司)的電子郵件廣告,內容寫著:「美國人對自來水已經失去信心了…顯然大家對於水龍頭裡流出來的東西,從來沒像現在這麼擔心過。」(該書第7頁)就是這些暗中放箭的行銷手段,往往沒有具體證據,就讓大家誤信自來水很危險,喝了會害命。其實,如果你從大的視野來看,想清楚整個飲料產業製造的污染和廢棄物所造成的傷害,就知道真正危險的是誰。
  5. 說這句話的人是蘇珊‧威靈頓(Susan D. Wellington),桂格企業美國飲料子公司的總裁,旗下產品包括開特力運動飲料(Gatorade)。這是威靈頓在2000年時對一群產業分析師說的話。(參見彼得葛雷克的《裝瓶上市》第7頁。)
  6. 2007年7月27號CNN.Money.com的一篇文章說:「百事可樂於週五宣布將撤換Aquafina瓶裝水的外包裝標示,未來包裝上會註明其內容物為自來水。百事可樂北美地區發言人妮可‧布瑞莉(Nicole Bradley)向CNN透露,新的礦泉水包裝將附上以下文字:『Aquafina水為淨化後的自來水』或其他類似說明。可口可樂公司的另一位發言人則表示,可口可樂並沒有計畫撤換其Dasani牌瓶裝水的包裝標示;儘管該牌瓶裝水事實上也是自來水。」欲閱讀本文章,請見:http://money.cnn.com/2007/07/27/news/companies/pepsi_coke/。
    現在這些公司會大費唇舌的告訴你,雖然他們的水來自公共給水系統,卻不只是「過濾後的自來水」。他們吹噓獨家的多層過濾系統多麼先進,還含有某些神秘的礦物質,因此瓶裝水不只是水,當然也比自來水更好。不過就像加拿大北極星協會的托尼‧克拉克(Tony Clarke)在《瓶裡有什麼?》(Inside the Bottle;2005)這本書裡說的:「各種資源經過加工生產之後,都會把木材、礦物或石油等原料變成新產品,只有瓶裝水加工不是這樣,瓶裝水加工的目的是『把水變成水』。」(該書第54頁)。
  7. 這則廣告出現在2008年10月20日加拿大的環球郵報(Globe and Mail)上,位於第E7版,文章連結請見:http://www.ecojustice.ca/media-centre/mediarelease-files/2008.12.01--globe--nestles-complaint.pdf. 。這則廣告引起環保人士一片譁然,後來「本雜誌」(This Magazine)特地為此專文探討,標題為「『對環境友善』的瓶裝水?哪有這種東西!」(‘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Bottled Water? No such thing),請見http://this.org/magazine/2009/05/15/environment-water-bottle/。這篇文章最後,由加拿大公民協會(Council of Canadians)的全國水運動人士蜜拉‧卡朗娜娜森(Meera Karunananthan)犀利的評論作結:「既然喝家裡自來水的碳足跡是0,瓶裝水對環境的衝擊就不可能比較小。」
    說自來水(或其他東西)的碳足跡是0的確誇張了一點,不過奧瑞岡州環境品質部門最近的一份委託研究報告《飲用水供給系統的生命週期分析:瓶裝水、自來水和家庭/辦公室配給水》(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Drinking Water Delivery Systems: Bottled Water, Tap Water and Home/Office Delivery Water;http://www.deq.state.or.us/lq/sw/wasteprevention/drinkingwater.htm),提供了以下結論:「以一般可再使用的水瓶喝自來水對環境有益,即使經常以效率很低的洗碗機清洗水瓶,仍然可以減少85%的能源消耗,以及79%的溫室氣體排放…即使是最環保的瓶裝水,對全球暖化的影響仍然是最環保的自來水的46倍。」換句話說,選擇喝自來水不只可以省錢,還是降低全球暖化的重要作法。
 

【瓶裝水的危害】

字幕

  • The problems start here with extraction and production where oil is used to make water bottles.(15) Each year, making the plastic water bottles used in the U.S. takes enough oil and energy to fuel a million cars.(16)
    問題從開採和生產的階段就開始了,因為我們用石油來製造塑膠水瓶(15)。每年為了製造在美國使用的塑膠水瓶,所用的石油和能源足以供應一百萬輛汽車。(16)
  • All that energy spent to make the bottle even more to ship it around the planet and then we drink it in about 2 minutes?(17) That brings us to the big problem at the other end of the life cycle – disposal.
    用來生產水瓶的能源,甚至比把瓶裝水運送到世界各地所需的能源還多,而我們把水喝完只不過兩分鐘吧?(17)然後又出現一個大問題,也就是生命週期的最後階段——廢棄處理。
  • What happens to all these bottles when we’re done? Eighty percent end up in landfills, where they will sit for thousands of years,(18) or in incinerators, where they are burned, releasing toxic pollution.(19) The rest gets collected for recycling.
    水喝完後,這些瓶子會怎麼樣?80%進了掩埋場,從此千年不爛(18),或是進了焚化爐,燒一燒以後排放有毒物質(19)。其他的則被拿去資源回收。
  • I was curious about where the plastic bottles that I put in recycling bins go. I found out that shiploads were being sent to India.(20) So, I went there. I’ll never forget riding over a hill outside Madras where I came face to face with a mountain of plastic bottles from California. Real recycling would turn these bottles back into bottles. But that wasn’t what was happening here. Instead these bottles were slated to be downcycled,(21) which means turning them into lower quality products that would just be chucked later. The parts that couldn’t be downcycled were thrown away there; shipped all the way to India just to be dumped in someone else’s backyard.
    我很好奇我丟到回收桶裡的塑膠瓶被送到哪去了,後來發現原來是海運到印度(20),所以我就跑到印度去。我永遠不會忘記在馬德拉斯郊外看到的景象,一座來自加州的塑膠瓶山。真正的回收應該是將這些塑膠瓶再製成新瓶子,但在這裡卻不是這樣,這些塑膠瓶會被降級回收(21),也就是會變成其他品質較差的產品,最後一樣要丟掉。不能再降級回收的部分就被丟在印度,所以遠渡重洋送到這裡只是為了把垃圾丟到別人家。
  • If bottled water companies want to use mountains on their labels, it’d be more accurate to show one of those mountains of plastic waste.
    如果瓶裝水公司真的想用山岳做為商標,應該用一座塑膠垃圾山會比較貼切。
  • Scaring us, seducing us, and misleading us – these strategies are all core parts of manufacturing demand.
    嚇唬我們、誘惑我們、誤導我們,這些手段就這麼營造了需求。
  • Once they’ve manufactured all this demand, creating a new multibillion dollar market,(22) they defend it by beating out the competition. But in this case, the competition is our basic human right to clean, safe drinking water.(23)
    一旦需求被營造出來,多了一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市場(22),這些企業就要剷除對市場的威脅。但是以瓶裝水來說,威脅市場的正是我們的基本人權:飲用乾淨、安全的水。(23)
  • Pepsi’s Vice Chairman publicly said “the biggest enemy is tap water!”(24) They want us to think it’s dirty and bottled water is the best alternative.
    百事公司的副總裁曾公開表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來水!」(24)他們希望我們覺得自來水很髒,而瓶裝水才是最好的選擇。
  • In many places, public water is polluted thanks to polluting industries like the plastic bottle industry!(25) And these bottled water guys are all too happy to offer their expensive solution(26) which keeps us hooked on their product.
    很多地方的自來水確實受到污染,而塑膠瓶工業也是污染源之一(25),然後這些瓶裝水公司眉開眼笑的送上昂貴的替代水(26),讓我們就這麼上鉤。

註解

  1. 大部分的塑膠水瓶材質都是PET,或稱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由石油製成。PET於1970年代發明之後,隨身水瓶也跟著出現。塑膠可能是所有材質中最便利的一種,因此開始充斥我們周遭,卻也造成昂貴的代價。1993年,玻璃包裝協會(Glass Packaging Institute)發表了一篇比較玻璃和塑膠的報告,內容指出:「過去40年來,有機化學產業的生產量成長了10倍,這樣的成長速率大大超越了整體的工業生產量。在美國,塑膠製品的生產量從1960年的60億磅成長為1989年的580億磅,這些塑膠的主要用途之一就是包裝,光是塑膠容器就佔了所有包裝材料市場的一半。」(而且這還在瓶裝水開始大流行之前…)
    這份報告又接著說:「戰後塑膠潮以及其他石化工業興起,造成環境中各種有害化學物質和廢棄物的數量和毒性暴增。使用和排放的各種化學物質中,已知會造成癌症、先天缺陷和生殖系統傷害者,數目都大幅增加。」《玻璃比較好!改用塑膠是對環境的大失策》(Advantage Glass! Switching to Plastic is an Environmental Mistake;作者為Henry S. Cole博士和Kenneth A. Brown,1993年發表。)
    原來瓶裝水也不是那麼健康…
  2. 根據太平洋協會的分析計算:「以2006年而言,瓶裝水大概消耗掉100萬噸PET,而製成這些PET大概需要1,000億百萬焦爾的能源。一桶石油大概有6,000百萬焦爾,因此製成這些塑膠瓶大概要用掉1,700萬桶石油,這是美國100萬輛汽車一年所需的能源。」其他細節請見太平洋協會關於此議題的說明:www.pacinst.org/topics/integrity_of_science/case_studies/bottled_water_factsheet.pdf
  3. 喝水可能要花兩分鐘、三分鐘、四分鐘、很多分鐘…重點是,我們用了一大堆能源和資源才製造出這個塑膠瓶,這個東西卻被設計成只用一次。安妮在「東西的故事」裡談到「計劃過時」(planned obsolescence):「計劃過時另一種說法就是『為丟棄而設計』;也就是讓東西儘快變成沒有用的廢物,所以我們會把它丟棄,然後再買另一個新的廢物。很明顯的東西像是塑膠袋和咖啡杯,現在連更重要的東西也如此:如拖把啊、DVD、照相機、甚至是烤肉架,每樣東西都這樣。」關於這個主題,有幾本書安妮想推薦給大家:《廢物製造商》(The Waste Makers;1960),作者為凡斯‧派克亞(Vance Packard),還有《為壞掉而製造的產品》(Made to Break;2006),作者是蓋爾‧史雷德(Giles Slade)。
  4. 容器回收協會(Container Recycling Institute)表示,90%的PET塑膠瓶事實上進了掩埋場,大概要過450到1,000年以後這些塑膠才會分解。
    除此之外,容器回收協會2004年做的一份報告《10分錢的回收誘因》(The 10¢ Incentive to Recycle,作者是Jenny Gitlitz和Pat Franklin)告訴我們:「飲料包裝佔了所有廢棄物的4.4%,四到六成的行道垃圾也都是飲料罐。」還說:「雖然1990年代的都市路邊回收計畫(curbside recycling programs)在全國盛行起來,還是無法趕上銷售量大幅成長的一次性飲料及外帶食物、飲料。2002年估計有1,180億個飲料瓶罐進了掩埋場、被隨地亂扔或進了焚化爐,比1992年廢棄的瓶罐多了83%,更是1982年廢棄瓶罐的兩倍多。」
  5. 關於焚化爐的真相可以參見:http://www.zerowasteamerica.org/Incinerators.htm.,如果想更深入瞭解,可以閱讀Neil Tangri寫的《垂死的技術:廢棄物焚化》(Incineration: A Dying Technology;2003)、《明日不再》(Gone Tomorrow;2005),作者Heather Rogers,還有1998年9月24號「瑞秋民主與健康新聞」(Rachel’s Democracy and Health News)的〈危險的廢棄物掩埋〉(Landfills Are Dangerous);最後是《焚化與人類健康》( Incineration and Human Health;2001) 作者為 Pat Costner, Paul Johnston, 和Michelle Allsopp。
  6. 早在1994年,安妮便曾在《跨國企業監察》(Multinational Monitor)雙月刊寫下一個案例:
    印地安環保人士與綠色和平組織的「國際毒物貿易調查計畫」(International Toxic Trade Project)人員,一同揭發百事公司在印度生產及廢棄處理塑膠產品的真相。百事公司的作法共分兩階段,首先在印度加工製造一次性塑膠瓶的塑膠料,成品送往美國及歐洲,而塑膠製成的過程中產生的有毒副產品則留在印度;塑膠瓶經使用廢棄後,再由歐美等國送回印度。
    印度必須承受塑膠生產及廢棄產生的環境和健康衝擊,工業國家的消費者卻可以坐享其成,繼續大量使用並丟棄那些不永續又非必要飲料包裝,不必負擔真正的成本——包括經濟、健康和環境的成本。總而言之,印度前後被剝兩層皮,而工業國家的消費者卻佔盡了好處。
    環保人士最先是從美國海關部門的資料中,得知百事公司將廢棄物運往印度。綠色和平組織的研究員發現一份記錄,記載著百事公司於1993年曾將重約4,500噸的塑膠垃圾送往國外,共有23次船運紀錄。
    美國海關的記錄顯示,所有出口的廢棄物皆被送往印度南部的馬德拉斯市。23批運送廢物的船隻都由美國西岸出發:八次從舊金山、兩次從加州長堤、十次從洛杉磯,還有三次從奧克蘭。運送次數最多的海運公司為東方海外公司(OOCL)和美國總統輪船公司(Presidential)。
    大部分的廢棄物都被傾倒在馬德拉斯郊外的一處工廠,該地屬於Tiruvallur區富特拉工業集團(Futura Industries)所有。找到這個地點的研究員之一,馬德拉斯的環保人士凡蓋爾(Satish Vangal)說:「我們坐著電動黃包車行經這些山丘,結果看到一座塑膠垃圾山,一堆堆廢棄的汽水瓶被堆在一道牆後。繼續往工廠前進,沿路是滿地的塑膠瓶和塑膠垃圾,隨風起舞,觸目所及每個瓶子上都貼著『加州回收押金』標誌(California Redemption Value),它們都是加州資源回收計畫的一部份,現在卻在印度堆成一座垃圾山!」凡蓋爾又說:「我們就連國內的塑膠廢棄物處理都還有一大堆問題,到底為什麼還要進口外國人製造的垃圾?」
    百事公司的美國主管人員承認這些廢棄物確實被送到印度,但是堅持它們都已經被回收利用了。富特拉工業也表示這些廢棄物確實進口到印度,卻坦承其中很多都沒被回收:富特拉工廠的資深經理索巴拉曼(Dr.L .R.Subbaraman)估計這些廢棄物的六到七成可以在他的工廠回收處理,剩下不能回收的部分,可能因為受到殘料或船上其他垃圾嚴重污染,或者根本就是不同類型的塑膠,因此不能回收。索巴拉曼拒絕透露那些工廠無法回收處理的塑膠廢棄物,最後下場如何。
    根據索巴拉曼的說詞,富特拉從1992年開始接受百事公司和其他公司的塑膠廢棄物共達10,000公噸,如果只有其中的六到七成可在富特拉工廠回收處理,那就有3,000到4,000公噸的外來塑膠垃圾無法回收。結果一次造訪工廠後院的行動中,發現了那麼大一堆塑膠垃圾。
    安妮這篇文章的全文詳見:http://www.mindfully.org/Pesticide/Dumping-Pepsi-Plastic-India94.htm。
  7. 大部分塑膠「回收」都是「降級回收」(downcycling)。在《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 Remaking the Way We Make Things;2002)這本書中,設計師麥當諾(William McDonough)和化學家布朗加(Michael Braungart)告訴讀者,大部分塑膠回收時,都會摻入其他類型的塑膠做成品質比較差的混合塑膠,然後用來做成各形各色的便宜貨,好比像是公園長椅或路上的減速路脊。由此可知,即使像資源回收這麼「對環境友善」,也做不到資源的永續利用,只是把廢棄物不停降級再製,讓它們以不同形式存在人造環境中。更糟的是,麥當諾和布朗加說:「事實上,降級回收會增加生物圈的污染。」(《從搖籃到搖籃》,第57頁)因為降級回收的過程會排放有毒物質,也因為「各種降級回收的材料,品質都比被回收前差,因此常要加入更多化學物質才能讓這些材料再被使用。」
  8. 當數字大到這種地步,就很難精準估算出,不過以下幾項可供參考:美國人口普查局(The U.S. Census Bureau)的報告(http://www.census.gov/Press-Release/www/releases/archives/miscellaneous/007871.html)指出,美國人在2004年平均每人喝下23.2加侖的瓶裝水,而在1980年時,每個人才不過喝下2.7加侖。另一篇報導提到的飲用量沒那麼多,但也夠多了:「每個美國人平均每年喝下約14加侖瓶裝水,美國大約有2億5,000萬人口,也就是每年喝掉130億公升瓶裝水(13Gl = 13 gigaliters),很驚人吧!」美國環保署引用市調業者「飲料行銷公司」(Beverage Marketing Corporation)2004年的數據(http://www.epa.gov/ogwdw000/faq/pdfs/fs_healthseries_bottlewater.pdf),說明:「瓶裝水是美國銷售量成長最快的飲料,美國人每年花數十億美元購買瓶裝水。」還有一份報告(http://www.fastcompany.com/magazine/117/features-message-in-a-bottle.html)顯示:2007年,美國人總共花了150億美元購買瓶裝水,比買ipod或看電影還多。
  9. 如果我問說:「喝水是人權嗎?」大部分人會毫不眨眼就說:「當然是啊!」而它也的確…算是。但是「人權」是個很複雜的範疇,牽涉到法律規範及技術層面,因此會有點…不好說。譬如,在國際人權宣言這份現代人權法律的基礎文件中,沒有任何一項特別提到水。畢竟1940年代起草該宣言時,應該不太可能預料到這些企業會像現在這樣否定人的水權,以利他們買賣水,因此當時如果規定喝水是人權之一,那就像說呼吸空氣是種人權一樣可笑。上述的人權制定條文中確實提到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生命權、健康權、人的尊嚴權、安全的權利…等等,但是完全沒提到水的權利。如果沒有水,當然也就甭談什麼生命、健康、尊嚴和安全。國際人權宣言保障的是所謂的「政治權利」(political rights),直到後來才發現法律也需要保障我們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的權利」。2002年,聯合國經濟、社會與文化人權委員會(United Nations Committee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簽署了「第15號評論」(General Comment No.15),一部分原因即是鑑於世界各地的貧民正被迫花錢買水或無水可用,逐漸引起世界關注這個議題。第15號評論現被視為有關水的人權法條中,最明確也最正式的詮釋。有關第15號評論的全文可見:http://www.righttowater.info/code/No15.asp。
    如果你沒有時間讀完全文,第15號評論的引言中已經闡明其要點:「關於水的人權賦予所有人擁有充足、安全、可接受、可取得、可負擔的個人及家庭用水。」其指明水權已經受到國際文獻廣泛認定,並重申這項權利的根本重要性如下:「人之水權乃維繫人之生命尊嚴之必須,為落實其他人權之前提。」
  10. 說這句話的人是羅伯特‧莫里森(Robert S. Morrison),他在2000年說這些話時,剛升任百事可樂北美飲料及食物子公司的總經理,這段話的全文是:「我們最大的敵人正是自來水…我們不是反對供應自來水,只是每種水的用途不同嘛,我們覺得自來水很適合灌溉和煮飯。」這段話和先前提到,蘇珊‧威靈頓說的話,都曾被太平洋協會的彼得‧葛雷克引用並投書至紐約時報,內容詳見:http://www.nytimes.com/2001/08/24/opinion/ltap-water-in-a-bottle-842370.html?scp=2&sq=water%20bottle&st=cse,除此之外也出現在葛雷克的書《裝瓶上市:瓶裝水狂熱背後的故事》,第7頁。
  11. …還有石油業…礦業…以及龐大的農企業。意思是,我們之前說過瓶裝水是營造出來的需求,這種需求會造成污染(像是安妮在1994年的文章中提到的:http://www.mindfully.org/Pesticide/Dumping-Pepsi-Plastic-India94.htm)和驚人的災難,譬如大太平洋垃圾帶(Pacific garbage patch),那是海面上一塊德州大小的漂浮垃圾堆,裡面有鞋子、玩具、袋子、奶嘴、包裝膜、牙刷和瓶子,總共大約350萬噸重的垃圾,就這樣漂浮在夏威夷和舊金山中間的海面上(http://www.greatgarbagepatch.org/)。同樣地,被營造出來的需求會消耗大量化石燃料,而造成污染(http://chevrontoxico.com/);農業工業化之後,也會產生毒性污染(http://www.greenpeace.org/seasia/en/news/agrochemicals-a-major-source-o);至於供應能源和礦產需求的採礦業,更是已經失去控制了(http://www.earthjustice.org/news/press/2010/scientists-agreemountaintop-removal-mining-is-destroying-appalachia.html)。
    說這些的用意是,瓶裝水確實是個嚴重的問題…但它也是病徵之一,背後還有更大的問題:使用太多東西,製造太多垃圾。
  12. 我們已經談過「很昂貴」的部分,下一則註釋是對這個「解決方案」的其他批判思考。
 

【採取行動】

字幕

  • It’s time we took back the tap.
    該是回去喝自來水的時候了。
  • That starts with making a personal commitment to not buy or drink bottled water unless the water in your community is truly unhealthy.(27) Yes, it takes a bit of foresight to grab a reusable bottle(28) on the way out, but I think we can handle it.
    可以從自我約束開始,不買或不喝瓶裝水,除非你家的自來水真的很髒(27)。是的,帶一個很俗的環保水壺(28)的確需要遠見,不過我相信我們做得到。
  • Then take the next step -- join a campaign that’s working for real solutions. Like demanding investment in clean tap water for all. In the US, tap water is underfunded by $24 billion(29) partly because people believe drinking water only comes from a bottle! Around the world, a billion people don’t have access to clean water right now.(30) Yet cities all over are spending millions of dollars to deal with all the plastic bottles we throw out.(31) What if we spent that money improving our water systems or better yet, preventing pollution to begin with?
    接下來要採取的第二步,加入真正可以解決問題的行動,像是要求政府撥款,提供所有人都可以喝的乾淨自來水。在美國,自來水的經費短缺240億美元(29),部分原因是人們都相信只有瓶裝水才能喝!現在全世界有十億人喝不到乾淨的水(30),但許多城市卻要花上百萬處理我們丟掉的塑膠瓶(31),為什麼我們不用這些錢來加強自來水系統?或更好的,用來防止污染?
  • There are many more things we can do to solve this problem. Lobby your city officials to bring back drinking fountains.(32) Work to ban the purchase of bottled water by your school, organization or entire city.(33)
    我們可以做的還很多。要求市政府恢復自動飲水機(32),要求你的學校、公司或整個城市,禁止購買瓶裝水。(33)
  • This is a huge opportunity for millions of people to wake up and protect our wallets, our health and the planet. The good news is: it’s already started.
    這個大好機會將讓百萬人站出來保護我們的荷包、我們的健康和這個地球。好消息是:行動已經開始了。
  • Bottled water sales have begun to drop(34) while business is booming for safe refillable water bottles.(35) Yay!
    瓶裝水的銷售量已開始下降(34),而可重複使用的安全水壺卻開始大賣(35),耶!
  • Restaurants are proudly serving “tap”(36) and people are choosing to pocket the hundred or thousands of dollars they would otherwise be wasting on bottled water. Carrying bottled water is on its way to being as cool as smoking while pregnant. We know better now.
    餐廳開始大大方方的呈上自來水(36),大家也決定把鈔票收好,別再浪費錢買瓶裝水了。喝瓶裝水就快變得跟孕婦抽煙一樣噁心。我們現在更清楚了。
  • The bottled water industry is getting worried because the jig is up. We’re not buying into their manufactured demand anymore. We’ll choose our own demands, thank you very much, and we’re demanding clean safe water for all.
    瓶裝水企業很憂心,因為他們快要玩完了。我們不會再為營造出來的需求而買東西,我們會選擇真正需要的,感謝你,現在我們要的就是讓所有人都能喝,乾淨又安全的水。

註解

  1. 水的議題中,最核心的問題就是事實上全世界有數十億人──包括一部份美國人和其他富有國家的人民──無法取得安全的飲用水。無法取得的原因很多,可能是人為的政治經濟因素,也可能是自然因素;簡言之,有時候是水的問題,有時候管線的問題,還有時候是因為沒有水或沒有管線。不管是哪一種情況,賣瓶裝水(或是送瓶裝水,像有些公司或團體在發生緊急情況時的賑災行動)並不能解決問題。真正的解決之道是投入更多政府預算於用水基礎設施,並加強社區參與管理用水基礎設施,以確保最貧窮無助的社區都能獲得滿足用水需求。雖然有些地方不分觀光客或本地人都被警告「不要喝自來水」,但是禁喝自來水不是長遠之計,應該讓自來水成為安全可喝的水才對。是的,這種解決方法必須花錢,但至少這些錢是花在長久可用的事物上,而且對大家都有利。
  2. …或帶個大杯子、帶個真空玻璃罐或附吸嘴的杯子。有鑑於你家廚房有那麼多空的容器,還有從水龍頭裡流掉那麼多好水,真的沒理由不帶個杯子或水壺。
  3. 我們說的「短缺」,是指現在實際投入和預計投入供水系統之建設及運作的經費,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其中運作經費是指於一定期間內必須用來維護系統運作,使其服務品質能持續令人滿意的經費。
    「240億美元」的推估是根據兩份供水基礎設施預算差額分析報告的粗略平均值,其中一份為環保署執行、於2002年9月發表的報告:〈淨水及飲用水基礎設施預算差額分析〉(The Clean Water and Drinking Water Infrastructure Gap Analysis;編號EPA816-R-02-020, 50,參見http://www.epa.gov/OGWDW/gapreport.pdf),另一份是由「供水設施網絡」(Water Infrastructure Network)於2000年4月發表的報告:〈21世紀乾淨與安全的水,國家的新承諾:供水與污水處理系統〉(Clean & Safe Water for the 21st Century, A Renewed National Commitment to Water and Wastewater infrastructure),供水設施網絡是由勞工機關、環保機關和供水公用事業單位的公務員組成的聯盟。
    如果想瞭解更詳細的資訊,請見美國國會研究處(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2008年的報告:《供水基礎設施的需求與投資:重要議題的檢討與分析》(Water Infrastructure Needs and Investment: Review and Analysis of Key Issues;http://fas.org/sgp/crs/homesec/RL31116.pdf)
  4. 根據聯合國發展規劃署2006年的人類發展報告指出,更精確的數字為:現有12億人無法取得安全的用水,還有26億人無法取得衛生設施。(http://hdr.undp.org/en/reports/global/hdr2006/)
  5. 產品政策研究中心(Product Policy Institute;http://www.productpolicy.org/)的主任比爾‧施翰(Bill Sheehan)表示:「北美地區的地方政府負責處理的廢棄物中,有四分之三是廢棄的產品和包裝。光收集PET塑膠瓶這一項,每公噸的成本就高達900美元,這真是圖利製造產品和包裝的業者啊!這些錢如果用來贊助學校、警察單位,用來蓋公園,或其他市場無法或不願提供的服務,像是設立公用飲水機,那不論人民或政府都可以過得更好…當公家預算緊縮的時候,地方政府常會質疑:為什麼是納稅人花錢回收這些『設計來丟掉』的產品和包裝,而不是製造商和消費者?資源回收和清理垃圾的成本,應該由製造商負擔,同時也該反映在售價上。」
  6. 大家還記得飲水機嗎?巧的是,就在瓶裝水大賣特賣之前,公共場所配備公用飲水機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不論學校、辦公室、體育館或公園都有飲水機,那它們都到哪裡去了?加拿大北極星協會曾追蹤報導了加拿大公用飲水機的下落,請見:http://www.insidethebottle.org/bottled-or-tapped-out-where-haveall-water-fountains-gone。
    同時在美國,許多州的建築法規都規定,建築物的容納量每達1000人就需配有一部公用飲水機。這條法規因為最近兩起新聞事件而被拿出來討論:克里夫蘭市(怎麼每次都是克里夫蘭啊?)新建的運動場是克里夫蘭騎士籃球隊的主場地,但是原有的飲水機被移除了,口渴的球迷如果想喝水,只能選擇到球場附設的商店大排長龍,領一個免費的小杯子,或付4美元買一罐瓶裝水──不然就喝廁所水龍頭的水。太平洋協會的彼得‧葛雷克寫道:「這不是第一次運動場發生飲水機的問題,2007年9月,佛羅里達中央大學啟用全新的足球場舉行UCF騎士隊(UCF Knights)與德州長角隊(Texas Longhorns)的足球比賽,那個場地有45,000個座位,票還通通賣光。結果誰輸了呢?球迷輸了。當天的氣溫接近華氏100度(攝氏38度),群眾直到口乾舌燥才發現這座運動場竟然沒有附設任何飲水機(明顯違反建築法規),入場時的安全檢查將個人隨身水壺都沒收了,剩下唯一可以喝的水(除了廁所水龍頭之外)就是每瓶3美元的瓶裝水,一下就被搶購一空。結果有18人因為熱得受不了而就近送醫,還有另外60人因此交由學校醫護人員救護。後來引起一片撻伐聲,學校才趕緊在運動場加裝飲水機。」(http://www.sfgate.com/cgibin/blogs/gleick/detail??blogid=104&entry_id=56985)
    克里夫蘭騎士隊的運動場也重新裝設飲水機。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首先,我們喜歡有飲水機,事實上不只喜歡,我們「需要」它們維護公眾健康與安全。此外我們還學到一件事:如果大家願意團結起來要回公共用水的權利,我們會贏的。
  7. 瓶裝水禁令在各地傳開的速度比想像中還快,加拿大北極星協會指出,截至2009年12月,當地八個省和兩個區共72個市政單位已經開始限制瓶裝水(http://www.wiserearth.org/article/7ccceaf282e8aa3514b2f3e309ed2cb6)。在美國,舊金山、明尼亞波里斯、西雅圖和鹽湖城都已經禁止在市政會議提供瓶裝水,藉以減少政府預算,同時推廣這些城市裡乾淨可喝的自來水(這些還只是幾個大城市)。第75屆年度市長會議上,這三個城市的市長提議全國的市政會議都禁止提供瓶裝水。
  8. 飲料行銷公司有在追蹤記錄瓶裝水、碳酸飲料、果汁和其他各種飲料的銷售趨勢,根據這些數據,瓶裝水的銷售量在2007年為88億加侖,2008年下降為87億加侖,減少了1%。2009年的資料顯示銷售量未見起色,和2008年大致相同。受到銷售量下跌衝擊最大的是瑞士雀巢公司,雀巢是全世界最大的瓶裝水公司,旗下的品牌有Perrier、Poland Springs、San Pellegrino 和 Deer Park。雀巢公司的報告指出,該公司的瓶裝水銷售量在2009年上半年已經下跌了3.7%。詳細資料請見看守世界研究中心的報告:http://www.worldwatch.org/node/5878。
    企業的市場如果受到威脅,檯面下就會發生很多驚人的內幕,北極星協會的理查‧吉拉德以此為題寫了一篇精闢的文章,請見:http://www.stopcorporateabuse.org/alternet-bottled-waterindusty-faces-downward-spiral
  9. 很多公司現在都有賣安全、輕便、便於清潔的飲用水壺,以下這個網址就提供各種選擇:http://www.reusablebags.com/store/bottlesaccessories-c-19.html.。此外,看守食物與水協會以及企業責信國際組織都提供會員亮晶晶的不銹鋼水瓶。
  10. 看守食物與水協會一直以來協助全國各地的餐廳再回去使用品質優良的自來水,甚至提供一本相關手冊:http://www.foodandwaterwatch.org/water/bottled/restaurants。
 
 
arrow
arrow

    healthpla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